近年来,米易县攀莲镇积极探索破解基层治理困局举措方法,积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创新建立“小城说事”基层治理模式,通过构建“党建引领、平台筑基、机制护航、群众发力、多元协同”治理体系,充分调动社区、网格员、老干部老党员力量,激活居民自治活力,推动治理重心下移,将矛盾化解在院坝、问题解决在一线。
攀莲镇是米易县城关镇,有4个城市社区,常住人口超过5万人,城市居民人员构成复杂、反映利益诉求多样、矛盾问题化解难度大,给基层治理带来很大挑战,为此米易县攀莲镇践行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理念,以“小城说事”为密钥,传承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靶向解决单向沟通失灵、群众参与不足、矛盾化解滞后等治理顽疾。以“小城说事”为载体,逐步构建“党建引领、平台筑基、机制护航、群众发力、多元协同”的治理体系,推动基层治理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服务”转型,以“小切口”实现“大突破”,以“微创新”激发“大动能”,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样本,绘就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“枫”景。
坚持党建统领,筑牢基层治理“红色根基”
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核心地位,发挥党组织“主心骨”作用。通过党委统筹、支部牵头、党员带头,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。统筹10个村(社区)党总支、33个党支部、43个网格力量,构建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”的基层治理资源整合体系,通过建立“社区党组织+网格党小组+楼栋党员中心户”三级组织架构,1457名党员参与“亮身份、领责任、作表率”行动,在老旧小区改造、矛盾调解等工作中设立“党员先锋岗”60余个,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,让党旗在基层治理一线高高飘扬。
突出创新驱动,探索基层治理“多元路径”
线下阵地织密服务网络。以城北社区为示范,整合多元主体力量,成立22个院落自管小组,构建“社区干部+网格员+居民骨干”治理矩阵。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“小城说事”固定议事厅,采取“板凳议事”“院坝协商”等亲民形式开展民主议事;创新设立“移动议事厅”,将协商平台延伸至广场、公园等居民聚集区,实现“群众走到哪,治理就跟到哪”。
线上渠道打破时空壁垒。依托微信社群搭建“云上说事”平台,建立“群众点单—平台派单—部门接单—居民评单”线上闭环机制。居民可随时通过微信群反映问题,社区网格员24小时响应,紧急重大事项在线协商。年均处理停车难、环境整治等问题180余件,群众满意度达98%以上,真正实现“指尖上的高效治理”。通过这一载体,实现了群众随时在线反映问题,社区及时响应处理的良好互动局面,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,也进一步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。
融合联动畅通共议渠道。全覆盖铺开“三个身边”群众工作机制,通过关注身边人、身边事、身边隐患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最基层,发挥党员、社区网格员、楼栋长等力量积极参与,形成“社区+网格+居民小组+楼栋”服务网络。结合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,建立统一受理、分类处置、限时办结的工作流程,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诉求,做好群众诉求办理公开、透明、闭环,确保群众诉求办理事事有回音,实现矛盾纠纷联调、社会治安联防,既提升工作效能,又便利群众办事。
注重长效机制,构建基层治理“保障体系”
构建协同议事架构。创新“1+2+N”议事体系,以社区党支部为统领,整合党员代表、居民代表“两支队伍”,联动物业、业委会、社会组织等“N方力量”。建立“居民提—网格收—社区汇”三级民意收集机制,通过线上平台、意见箱、入户走访等渠道,确保群众诉求“全收集、零遗漏”。
规范流程管理链条。推行“动态收事、分类理事、销号落实、回访问效、定期评议”五步工作法,即:网格员每日巡查收集问题,按民生服务、矛盾调解等类别建立台账;简单问题现场办结,复杂事项联动多部门挂牌督办;社区监委会全程跟踪问效,将群众满意度纳入干部考核;每季度开展“群众评议会”,形成“发现问题—解决问题—优化提升”的良性循环。同时,明确提出“两必到”(群众重要事项必到、定期议事必到),坚决做到“七上门”(政策上门宣、民意上门听、困难上门帮、政务上门办、矛盾上门调、风险上门防、心理上门疏),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化解在萌芽状态。
强化制度保障体系。制定《“小城说事”议事规则》等相应制度,明确议事流程、参与主体职责等,形成制度性约束。设立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,定期对办结事项进行效果评估,建立激励约束机制,将评议结果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,形成良性循环。邀请社区党员、居民代表等人员监督事件办理进度,社区监委会全程跟踪,杜绝“议而不办”,确保制度执行不走样、服务质量不滑坡。
激活内生动力,培育基层治理“自治力量”
五社联动凝聚共治合力。深化社区、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、社区志愿者、社会慈善资源“五社联动”机制,组建“银发调解队”“说事长”等特色队伍。发挥退休干部、乡贤能人“熟民情、有威望”优势,培育“金牌调解员”12名,成功化解河滨路小区停车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23件,实现“小事不出楼,大事不出社区”。
积分激励激发参与热情。推行“志愿积分超市”制度,居民参与说事议事、环境整治等活动可累积积分,兑换生活用品、家政服务等奖励。设立“季度服务之星”“年度最美志愿者”等荣誉称号,激发群众“我为社区、社区为我”的主人翁意识,累计参与志愿服务超5000人次。
活动赋能提升治理能力。开设“社区治理课堂”,通过“理论授课+情景模拟+实地观摩”方式,开展法律知识、协商技巧等专题培训26场次。举办邻里节、亲子运动会等邻里活动,在互动中增进邻里感情,培育居民议事协商能力,推动群众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治理者”,基层治理从“单向管理”迈向“双向奔赴”的良性互动。
汇聚多元力量,激发基层治理“共治效能”
清单管理破解民生难题。攀莲镇统筹协调各方资源,汇聚“五社”力量(社区、社会组织、社工、社会资源、社区志愿者),发挥“乡贤”“致富带头人”等乡村治理资源,达成各方治理合力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定期召开村两委、村民代表等参加的协商会议,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。建立“民生需求清单”“资源供给清单”“项目服务清单”,对老旧小区改造、加装电梯等重点工程实行挂图作战。2022年以来,完成21个小区改造,惠及2000余居民;加装电梯42部,解决31项民生诉求,化解矛盾纠纷40余起,信访量同比下降42%,实现“矛盾就地化解、服务群众到家”。
多方联动释放治理效能。整合9家“双报到”单位、400余名在职党员资源,组建养老服务、法律援助等5支专业志愿服务队。联动米易老年大学、黄风湿医院、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、安宁律师事务所等26家社会组织,推出“银龄关爱”“法律门诊”等特色服务项目,形成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,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、更具活力。
社会参与助力共治共享。利用好村(社区)活动阵地,围绕构建居民“楼下服务圈”,调动老干部、老党员等“银发活力”,成立“夕阳红党支部”,形成“六支队伍”(理论宣讲队、矛盾调解队、文艺宣传队、卫生保洁队、治安巡逻队、民意收集队),汇聚500余名人员力量,形成浓厚共建共治共享氛围。
米易县委政法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