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政法要闻 >
攀枝花米易县白马镇高龙村:创新“1357”市域治理模式 铸就和谐美丽新乡村
www.my.panzhihuapeace.gov.cn 】 【 2023-04-27 17:09:56 】 【 来源:四川长安网

  高龙村位于攀枝花市米易县东北部,2016年因攀钢集团白马铁矿建设需要,由白马镇、湾丘彝族乡2个乡镇的3个村4000余人搬迁后组成,是攀枝花市米易县工业重镇——白马镇的一个移民安置新村,也是攀枝花市最大的彝族移民安置新村。


image.png

  

  高龙村成立初期,由于村社干部和村民群众来自不同乡镇和地区,在思想观念、风俗习惯、发展思路、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,班子凝聚力不强、村民进步意识欠缺,整村融入性、团结性不足,加之村民领取到安置费用后,不思发展,攀比之风盛行,导致高龙村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存在诸多乱象,社会矛盾纠纷频发。2018年,曾被中共米易县委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。

  

  2019年,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白马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以建设平安和谐、美丽宜居新农村为目标,以设立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体系和法律法规咨询教育服务体系为载体,在高龙村深入推动以自治“消化矛盾”、以法治“定纷止争”、以德治“春风化雨”的三治融合,扎实开展以“抓班子强队伍、抓制度强监督、抓管理强落实”建强组织核心的“三抓三强”行动,形成了“一约三会五员七个好”基层治理新方法并在各村推广,全镇上下实现了“小事不出组、大事不出村、矛盾不上交”的基层治理成效。高龙村从软弱涣散党组织一跃成为先进基层党组织,白马镇先后荣获“四川省安全社区”“国家卫生乡镇”“省级文明村镇”“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”等荣誉。

  

  统一建好新家园以“一约”明确准绳

  

  曾经的高龙村民多数居住在山上,房屋为土胚房,脏乱差是乡村的一个特色。搬迁安置后,白马镇党委对高龙村实行高标准规划,按照要求将村民的房屋统一规划建设。

  

  同时,村里本着“转变群众观念、摒弃传统陋习、凝聚发展共识”的原则,充分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,采取镇牵头、村组织、村民参与的方式,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意、群众广泛认同的村规民约,开展环境卫生治理,把法治意识、规矩意识、“脸面”意识融入日常生活,使之潜移默化成为群众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,形成互相监督、共同遵守的良好氛围。

  

  如今,走进高龙村,绿水青山掩映下的村庄水、电、路、网络全覆盖,文化广场、党群服务中心、卫生室、图书室、村史馆、学校等基础服务设施一应俱全。每天傍晚,村民都会聚集在文化广场里聊天,舞蹈,享受幸福生活。


image.png

  

  夯实致富基础以“三会”推动执行

  

 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,人民群众是最广泛最活跃的主体。邀请群众参与社会治理,能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,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,但这中间也离不开制度、机制的保障。高龙村负责人马顺付说。

  

  为加强高龙村村规民约等制度落实,村党总支通过推选老党员、乡贤、退休干部组建党务村务财务事务监督会、邻里互助会、红白理事会,全面参与村级党务事务财务、党风政风民风等监管,协助规范管理红白喜事、协调邻里纠纷,引导群众积极主动推进移风易俗,帮助村民形成“有事要商量、有事好商量、有事多商量”的集体意识。

  

  在推动执行中,高龙村深刻认识到发展致富关键在党组织的旗帜引领,在党建引领下,全村干部群众积极集民意、学先进,探索“农业+康养+旅游”模式,以自然环境、农业升级为支撑,以特色文化为核心,突出自身特色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丰富农耕体验、休闲观光、美食品尝、康养民宿、教育培训等产业,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移民新村,实现村民富裕富足,助力乡村振兴。


image.png

  

  搬迁前的村民支柱产业主要是玉米、烤烟和土豆,人均收入很低;搬迁后,高龙村通过“支部+企业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引导村民发展晚熟芒果700亩和早市蔬菜1325亩,实现产业转型;坚持“支部+企业”,与临近重点企业达成合作,实现群众“放下锄头进企业、打工就在家门口”的美好愿望。村集体经济从2016年的0元突破到2022年的82300元,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8734元增长到2022年的26680元。

  

  深耕基层治理以“五员”强化监督

  

  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”融合的治理体系,是高龙村社会治理的又一“秘诀”。

  

  2019年9月,高龙村在解决2016年遗留的“原白马二期”林地 920 余万元补偿款资金分配问题时,村“两委”广泛收集群众意见,并积极上报镇党委、政府寻求相关文件、法律支持,最终通过依法协商、依法处理的方式,公平公正地完成了资金分配,获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和支持。

  

 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、难点也在基层。对基层而言,“深耕”就是深耕基层基础、深耕能力素质、深耕民意认同、深耕问题矛盾、深耕短板弱项,更好地履行好新时代职责使命。


image.png

  

  白马镇结合实际情况,推选德高望重的老党员、热心公益的乡贤、有爱村情怀的离职村干部等组成党风政风民风监督员、乡村及农房建设规划监督员、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员、环境卫生保洁监督员、思想文化宣传员,积极发挥他们在协商议事、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的作用,通过“自我监督”“自我管理”“自我引导”,带动形成“大事一起干、好坏大家判,事事有人管”的基层治理格局。

  

  “三治”融合以“七个好”形成长效

  

  “走到群众中间,才能把问题看得更清楚,心结解得更明白。” 白马镇负责人说,“市域治理”既依靠街坊邻居,从身边群众的角度还原矛盾纠纷本质,又引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为,再加上司法专业队伍提供“一站式”的便民服务,让当事人吃下“定心丸”,利于矛盾纠纷化解。

  

  2019年以来,白马镇高龙村通过“支部+党员+群众”,坚持“七个好”标准,形成了“七要七不”顺口溜,小手牵大手,教育引导村民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,营造了“绿树满村、红花满园”的宜居环境。定期开展最美家庭、“七个好”先进户评选,形成人人讲卫生、户户爱环境的良好氛围,以优美环境成就新生活。

  

  全村坚持“季度评选+动态抽查”工作机制,开展家具摆好、衣被叠好、农具放好、柴草堆好、家禽关好、卫生搞好、环境弄好“七个好”先进户评比,设立“红黑榜”,对符合标准的先进家庭进行红榜公示,并给予生活用品奖励,对不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后进家庭进行黑榜曝光和批评教育。通过表彰先进、鞭策后进,不断引导村民转变生活观念,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。

  

  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”融合,将群众诉求、社会参与和创新活力有机结合起来,找到“最大公约数”,画出“最大同心圆”,实现基层治理方式从单向管治向共建共治共享转变。

  

  如今的高龙村通过村规民约的落实落细,以及党建主题公园、综治中心、村史馆等阵地建设,“最美家庭”“七个好”先进户评选,发挥“党群”联建带动,规范了村民行为,推动移风易俗,实现了村民自发参与新村管理,自觉对标先进,自愿移风易俗,形成了积极健康的社会新风气。

  

  高龙村也从软弱涣散村变成了四川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和攀枝花市2020年乡村振兴示范村,并成为攀枝花三线建设干部学院基层治理示范现场教学点位,四川卫视〔公共•乡村〕录制播出了《乡村善治 四川在探索—“传统+现代”治理模式 托起群众“安居”梦》专题片。


编辑:景文军
米易长安网版权所有